勒拉博 le labo https://www.ilelabo.com (原标题:拜登赴巴尔的摩港大谈基建项目,背景是“上海振华重工”起重机) 当地时间11月10日下午,美国总统拜登前往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港,谈论当前美国的通胀问题和基建计划。 巴尔的摩港的官方推特进行了全程直播,并颇为骄傲地介绍了他演讲的背景:停有马士基(Maersk)货轮和最新巨型“新巴拿马式”起重机(Neo-Panamaxcranes)的西格特(Seagirt)海运码头。 观察者网注意到,之前4台振华产“新巴拿马式”起重机交付的码头,正是西格特码头。而放大巴尔的摩港推特发布的照片后,六个大大的“上海振华重工”(ZPMC)汉字赫然可见。 有意思的是,当地媒体肯定了这四台起重机的作用,但没有提“上海振华”的名字。 巴尔的摩港发布的背景图,放大后可见“上海振华” 据《巴尔的摩太阳报》(TheBaltimoreSun)11月10日报道,拜登当天于日落时分,在巴尔的摩港的敦达克海运码头(DundalkMarineTerminal)开始演讲。 “背景中隐约可见,用于从邻近的西格特海运码头货轮上吊起集装箱的巨型起重机。附近卡车大小的集装箱上,悬挂着红、白、蓝三色的旗帜。”报道中如是说道。 面对总统的到访,巴尔的摩港的官方推特早早从11月8日起就放出了预告,以及演讲的被进入。港口负责人多伊尔说:“我们期待并欢迎总统拜登于周三(10日)前往巴尔的摩港周三前往PoB考察正在进行的泊位项目、新的超大型起重机、已完成的疏浚作业,并讨论未来将受益于两党基础设施协议的项目。” 拜登10日演讲图,以及巴尔的摩港官方推特发布图片的对比 背景图里,巨型起重机似乎正从马士基货轮上卸下集装箱。观察者网放大图片后发现,起重机右下方印有“上海振华重工”六个汉字,以及ZPMC的英文字母。 值得一提的是,9月9日,历经2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振华24号”货轮正式抵达西格特海运码头。一路上,“振华24号”穿过了印度洋的风浪,绕过好望角,因飓风“艾达”短暂停歇。这趟漫长旅程,被美媒形容为“富有戏剧性”。 面对如此振奋的消息,让马里兰州州长拉里·霍根(LarryHogan)当时也忍不住感叹:“对巴尔的摩港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振华24”运载的起重机推特图 根据规划,这几台起重机对港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巴尔的摩太阳报》介绍,这4台“新巴拿马式”起重机高约137米,重约1740吨,比巴尔的摩港现在使用的起重机高4.5米,重190吨。 新的起重机全电动,不耗费柴油,并能吊起约85吨的集装箱。“南巴尔的摩新闻网”称,这些起重机将可以让码头工人同时卸下两艘更大更宽的集装箱船,堪称港口扩建扩产计划中的重要一步。 “振华24”运载的起重机推特图 去年底,美国经济复苏,海运市场也开始回暖。过去一年,进出口对集装箱货物的需求大幅增加,港口拥塞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由于巴尔的摩地区有大量的本地配送、配送和分拣中心,因此这座城市是货物进入电子商务市场和通过铁路运往中西部的主要门户。 随后的两个月中,美国的供应链问题凸显,美媒将部分原因归结于港口的堵塞。因此,拜登此次选择前往巴尔的摩港进行演讲,意义不言而喻。 而在振华制起重机的加持下,西格特码头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根据《巴尔的摩太阳报》数据,截至今年9月,西格特码头已经处理了近78万个标准集装箱(teu)。这一数字已经大大高于去年同期数据,不过仍低于2019年1月至9月期间的81.8万个标准集装箱。 报道对此肯定称,巴尔的摩港避免了其他更大港口的拥堵,如洛杉矶或纽约的港口。“今年秋天,西格特码头安装了4台新的大型起重机,这些起重机能够为一些最大型的船只卸货,对于将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提高一倍至关重要。” 10日,拜登在巴尔的摩发表讲话,谈论当前美国的通胀问题和解决方案,并敦促国会通过规模更大、覆盖面更广的基础建设法案。 拜登在谈到经济数据以后这样说:“从一加仑汽油到一条面包,所有东西都涨价了。这令人担忧,尽管工资在上涨。许多人仍然对经济感到不安,我们都知道原因……通货膨胀损害了美国人的钱包,扭转这一趋势是我的当务之急。” 对于如何处理通胀问题,拜登表示,对美国能源行业中任何市场操纵或价格欺诈行为予以反击。此外拜登的政府有一个降低价格的计划,确保超市货架上有充足的存货,并让美国人重返工作岗位,但他不愿透露具体的计划,只是说他已与美国主要零售商沟通,他们向他保证,圣诞节期间商店的货架不会空空如也。 随后,拜登则谈到了“更好地重建”计划,拜登称,自己前往巴尔的摩就是来说明基础设施法案将如何降低成本、让货物更廉价可得。 拜登表示,基础设施法案将重振美国的客运和货运铁路、公路和桥梁、港口、机场和公共交通。巴尔的摩和美国其他港口的翻新将有助于改善供应链问题。它还将创造每小时45美元、福利良好、“不能外包”的“优质工会工作”,消除美国港口的积压,结束消费品短缺,同时还能抗击通胀。 延伸阅读 向中国“抄作业”拜登版“基建法案”能奏效吗? 经过数次推迟,日前美国众议院终于表决通过价值1.2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法案。该法案已获参议院通过,只要提交总统拜登签署后即可生效。 “这是一次一代人难得一遇的投资!”法案未送达白宫,拜登就开发布会大赞这部法案的“里程碑意义”。他表示,这部法案将创造数百万工作岗位,让美国的道路、桥梁、宽带等等基建焕然一新,并将气候危机转化为机遇。虽然较总统最初想要的规模直接“缩水”大半,但他依旧将法案通过视为重大胜利。 不出意外,“中国”再次出现。“众议院通过了基建投资和就业法案……把我们送上了在21世纪打赢对中国和其他主要国家经济竞争的轨道,”拜登说。 拜登几乎每次推销他的基建计划的时候,都会拉上中国。今年3月,拜登公布其庞大的基建计划时,就称这可以帮助美国“在全球竞争中击败中国”。之后无论是在国会还是到各地宣讲,拜登都不会忘记打一下“中国牌”。 在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赵明昊看来,拜登就是想大声吆喝“应对中国挑战、与中国展开竞争”,以此弥合国内日益严重的政治矛盾和深刻分歧,号召团结、争取法案顺利闯关。 “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成就引发美国的嫉妒”,《华尔街日报》此前的报道直言不讳。报道称,基础设施可能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最明显,也是最令人钦佩的成就,相比之下,美国基础设施“千疮百孔”。 这项“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将为现有联邦公共工程项目提供资金,同时在5年内,新增约5500亿美元投资,用于修建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升级供水系统、电网和宽带等。 拜登版基建法案大幅缩水惊险“闯关”众议院 美国上一次“大兴土木”热潮还出现在美苏争霸时期。而今拜登想仿效中国,政府站到“最前排”,大规模投资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提升国家竞争力。赵明昊进一步指出,这意味要拜登亲手结束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自由主义周期”,自然遇到很大的阻力,此前特朗普任上也曾力推万亿基建计划但在国会屡遭阻碍。 今年3月白宫公布的是2.25万亿美元的方案,但共和党对这一方案大为不满,双方在国会一番拉锯后,方案被迫砍到1.7万亿美元。而最终两院历时数月通过的法案,只有1.2万亿美元,并且仅获得228票对206票的微弱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该法案也不包括拜登此前主张的一系列提高企业税的措施,他曾希望利用这些措施来为美国基建和就业计划买单,但遭到了共和党人的坚决反对。而拜登推动的另一项1.75万亿美元聚焦于气候变化和社会服务的法案本想“捆绑”一起闯关国会,也因民主党内讧而僵持不下,党内温和派议员曼钦称其“简直是经济危机的配方”。 最终,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会前紧急宣布,暂缓对社会支出和税收计划的表决,这才促成了法案的通过。 要想佩洛西“低头”并不容易,赵明昊指出,拜登与民主党的这次妥协,与其在国内面临巨大的执政困境和政治压力有直接关联。 CNBC5天前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52%的受访者对拜登的执政表示不满,这种情况在历任美国总统上任首年就出现实属罕见。特拉法加集团的调查则显示,拜登目前的支持率为39.6%,在半年多时间里暴跌了20个百分点。保守派的福克斯新闻台更是抓住机会,称拜登的民调是“自由落体”。 而在本月初备受瞩目的弗吉尼亚州州长选举中,共和党籍候选人、政治素人扬金战胜了民主党籍候选人、前州长麦考利夫,州长之位时隔12年再回共和党人之手。2009年,时任民主党籍总统奥巴马执政第一年,共和党赢得弗吉尼亚州长选举,后来被视为民主党次年中期选举失去众议院控制权的“风向标”。 赵明昊指出,这些都给民主党敲响了警钟,他们正在失去美国的中间选民和独立选民。而一旦中期选举失利,拜登将面临更多施政困难,提前成为“跛脚鸭总统”。因此,拜登和民主党迫切需要这场“立法胜利”来挽回民意。 1.2万亿基建法案如何落实、会带来什么? 拜登表示他将很快在这项获得跨党派支持的法案上签名,“在未来两三个月,美国人民就会开始看到法案给美国基础设施带来的变化。”不过外界却很关注这项法案将如何落实,以及是否能帮助改善美国经济,恢复竞争力。 虽然拜登的基建法案规模听起来很庞大,但这是未来几年时间之内的一个总数,具体落实到每个项目上微不足道,远远不能满足美国现在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口。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10月的一份报告,仅修复美国所有道路和桥梁所需的支出就要耗费国内生产总值的3.5%左右。 赵明昊指出,拜登向富人征税的计划遇阻,将导致基建计划的资金来源问题受到掣肘,而基于美国国内的政治游戏,各州以及利益集团围绕“杯水车薪”的基建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还将展开博弈,也恐将拖慢效率。 再则,基础设施法案的通过,却又使另外一个严重问题浮出水面:高企的通货膨胀。受疫情影响,美国政府在2020年大规模推动纾困计划,迅速拉升通货膨胀。拜登上台之初,通胀率低于2%,现在已经达到5.4%。因此,包括前财长萨默斯等多人批评,如此大规模的刺激计划将进一步推高通胀,而萨默斯本人也曾将拜登雄心勃勃的财政支出计划称为“近40年来我们最不负责任的财政宏观经济政策”。 最后,目前美国正深陷供应链危机,短期内之内还未能看见解决的曙光。而“大兴土木”需要国内采购或进口材料和设备等,届时说不定供应链的危机“雪上加霜”。 (看看新闻Knews编辑毕俊杰) 拜登希望对抗“一带一路”,能行吗?丨北京观察 在美国顺利推进了一项国内的基建计划之后,又有高级官员对媒体表示,拜登政府预计在明年1月开始对全球5至10个大型基础建设项目进行投资,作为七国集团(G7)用来对抗“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建更好世界”(BuildBackBetterWorld,B3W)计划的一部分。6月12日,白宫在G7峰会后发声明称,拜登和G7领导人同意启动一项新的全球基建倡议。声明表示,这是“由民主国家主导的、高标准、价值导向的透明基础设施伙伴投资计划,将帮助改善发展中国家总价值超过40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 汪文斌在今天(9日)的记者会上回应称,中方认为,全球基础设施领域合作空间广阔,各类相关倡议不存在相互抗衡或彼此取代的问题。世界需要的是搭桥而不是拆桥,是互联互通而不是相互脱钩,是互利共赢而不是封闭排他。 “希望美方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振兴。”汪文斌表示。 再回到美国政府这个可能的全球基建项目,我们可以先来厘清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可行吗”?另一个则是“能行吗”? 美政府推全球基建,可行吗? 5日,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接近1.1万亿美元基建方案。根据计划内容,美国将会在未来几年通过提升国家债务上限以增加联邦政府开支,从而大规模更新美国国内的基础设施,其中计划涵盖各个范畴,包括公路、桥梁、电信网络、港口设施、发电站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有官员形容,这是“百年一遇的最大型公共投资方案”,甚至是被认为是美国最重要的基建现代化计划。 然而,必须要指出的是,这项基建计划被国会卡了很久,而且最终通过的版本也是一个“缩水版”。 国内的基建计划一直是拜登上台后着力推进的政治议程之一。3月31日,拜登宣布了一项总支出为2.3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其中包括6500亿用于维修公路、铁路和公交系统,250亿用于机场建设,170亿用于沿海港口和内陆水道建设,1740亿用于支持电动车和电动车充电站的发展,6500亿用于建设宽带、清洁水、电网系统,4000亿用于清洁能源贷款项目,1800亿用于新兴科技研发。至于所需费用,一部分通过提升国家债务上限,一部分通过加税来筹集。 不过,当时的美国媒体纷纷对于计划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彭博社3月31日发文《拜登的基础设施计划受到国各方面的挤压》,《华盛顿邮报》隔天也发文《民主党人、共和党人和企业为拜登提议的加税而战》,都提到了各种反对加税的声音。路透社也发文表示,拜登的此项计划拉开了两党在国会纷争的序幕。 10月28日,拜登在前往欧洲开展其一系列外交行程之际,白宫向国会民主党人提交了一份最新版的方案,规模大幅下降至1.75万亿美元。从此后美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的表态我们可以看出,国会以及民主党内部对于这个“缩水法案”仍然存在分歧。当天,佩洛西对CNN表示,该项目只是“接近通过”,但仍然有“关键温和派参议员”反对。 在法案推进的过程中,拜登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如果不通过基础设施改革,美国将会失去自己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我们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工人和最具创新精神的头脑。但世界其他国家正在接近。如果我们不表现,我们面临着失去优势的风险。”10月13日,拜登在白宫表示。 可见,即便白宫有非常强烈的推进该项目的意志,他们仍然面临诸多阻挠的因素。最终通过的方案只有1.1万亿美元,比3月提出时的2.3万亿美元,缩水一半还不止。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再来看看美国更加宏大的,旨在于全球范围内推行的基建计划,其未来可能面对的阻力和压力恐怕并不小。 美国希望对抗“一带一路”,能行吗? 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注意到,“对抗‘一带一路’”不仅是美国政府在推进相关计划时所主打的内容,更是外界关注的重心。 事实上,美国的这项全球基建项目已经开始小范围地推进。美一名高级官员向外界表示,由美国副国家安全顾问辛格率领的美国代表团上周已经访问了西非的塞内加尔和加纳,并“确定了至少10个有潜力的开发项目”。9月时他们也已拜访了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巴拿马等中南美洲国家,并计划在年底之前再前往亚洲。可见,这几个国家也是美国希望“集中发力”的区域。 今天(9日)汪文斌在回应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年来,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理念,推动建成了一大批合作项目,加强了各国互联互通水平,为共建国家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利益,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深圳卫视直新闻注意到,截至目前,已经有17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推动建立了90多个双边合作机制。2013年到2020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超过9.2万亿美元,沿线国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提高了4.1个百分点。10月21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前三季度,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保持平稳,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持续增长。 其实早在“B3W计划”刚刚在G7峰会发起的时候,就有分析认为“B3W计划”试图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抗甚至是取代后者,可行性其实并不高。除去上文中所提及的“一带一路”倡议8年来所积累的基础,以及其一直以来发挥的优势以外。美国仍然面临几个现实问题:美国有多少精力可以推进相关项目?如果精力不够,如何协调其他国家包括自己的盟友一同推进?而在协调国内、国际成本不断升高的情况之下,美国又有多少能力投资发展中国家,推进一个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计划?这些问题如今都需要打几个大大的问号。 此时,我们再回到汪文斌今天在回应中所说的,“中方认为,全球基础设施领域合作空间广阔,各类相关倡议不存在相互抗衡或彼此取代的问题。”可以看出,这其中不仅强调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性,也进一步向外界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在“推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振兴”上的能力与底气。 记者丨朱恩地,深圳卫视直新闻驻京记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