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代3下载 https://www.aoe520.com/ 寒气来袭,您有一份保暖指南等待查收 清 髡残《山水四景之冬》 大英博物馆藏 “狂风携凛至,叶漫径染黄。” 一转眼,秋天过去了,凛冬将至,穿什么衣物御寒成了头等大事。不妨看一看机智的古人们是如何保暖的? 最薄冬衣·纸裘 什么?你以为古人的冬天是如李白笔下所写“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充斥着美酒、佳肴、貂皮、狐裘……那只是有钱人们营造出来的错觉,实际上,在棉花普及之前,大多数人穿的是纸裘。 “纸裘”,顾名 思义,它是 用楮、藤纸等纸张制作而成的衣物 ,自魏晋出现,至唐宋时期开始大规模在民间流行。 楮纸 据史料记载, “人悉以纸为衣,或有衣经者” , “方冽寒,人皆连纸褫书为裳 褕” 。当时贫苦百姓遭受战争,流离失所,由于没有布衣,便就地取材,制作纸衣御寒。纸原料成本低,容易获取,故能大范围普及。 明 吴伟《流民图》(局部) 大英博物馆 不仅民众青睐纸衣,还有一类人喜欢穿纸衣,便是僧侣。唐代陆长源《辨疑志》中记载 的“纸衣禅师”, 平日里就不着布丝,而是喜欢穿上纸衣,悠然自在地游走。还有一位“纸衣和尚”,也 是不衣丝棉,常服纸衣。 时及宋代,除了普通百姓和修道僧侣,文人也加入了“穿纸衣”的行列。陆游曾作诗云 “扫园收槲叶,掊地甃塼炉。幸有藜烹粥,何惭纸作襦。” 在一个萧瑟的寒夜,诗人独扫枯叶,挖土做炉,刨一点藜草充饥,裁一件纸衣保暖。 宋代之后,纸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那洁白轻软的纸衣,曾在无数寒夜为窘迫的人们,抵挡过风霜雨露,增添一丝温暖。 雨天绝配·蓑衣 古代冬天有多冷?大概可以用唐代诗人岑参的一句诗句形容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在那个没有暖气的年代,北风席卷大地,冰冻万里,如若再遭遇雨雪侵袭,出行举步维艰。 然而,只需要一件“蓑衣”,便能实现柳宗元所说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究竟是何等御寒神器? 五代十国 佚名 《雪渔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早在诗经中,就有了蓑衣的影子。《诗·小雅·无羊》中写道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 (你的牧人来了,戴着蓑衣和斗笠。) 它最早由蓑草编织而成,这类植物表面光滑,有较好的防水性。后来蓑草被棕麻代替,在防水的同时,能够挡风遮雨,保暖功效更为显著。 蓑衣样式 古代蓑衣一般分上衣与下摆两个部分:上衣颇像古代妇女穿的坎肩,圆领口,对开襟,两翼略向上翘;下摆较为蓬松,上窄下宽,整体形状犹如蝴蝶。江上独钓的老翁,因穿着这件保暖的蓑衣,而抵御了呼啸而过的狂风,自如地垂钓。 南宋 马和之《秋江独钓图》 古人们对蓑衣的喜爱,可谓溢于言表。 唐代李欣《渔父歌》云: “白头何老人,蓑笠蔽其身,避世常不仕,钓鱼清江滨” ;宋朝《尔雅翼》道: “袯襫以莎草为之,今人作笠,亦多编笋皮及箬叶为之;其台为衣,编之若甲,毵毵而垂,故雨顺注而下。” 渔民们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苏东坡陶醉于江南烟雨,只愿“一蓑烟雨任平生”。就连《红楼梦》中的宝玉小可爱, 都要“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才肯出门…… 《红楼梦》剧照 在宋代油纸伞出现以前,人们冬季雨天出行最依赖的便是蓑衣。想象一下:在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里,系上一件厚实的蓑衣,再搭配上一顶斗笠,冒着绵绵的雨,泛舟湖上……那不正是“既有温度,又有风度”的最佳诠释吗? 逢考必备·麻衣 比起贵族最爱的绫罗绸缎,古代普通百姓们更常穿的是“粗布麻衣”。所谓“麻衣”,便是由苎麻纤维编制而成的布衣,其没有华丽的彩饰,且衣料厚重,收腰束腹。在冬季穿起来,密不透风。 不过,还有一类人尤爱麻衣,那便是古代读书求官的士人。唐末牛希济在《荐士论》中描写了一个场景: “郡国所送,群众千万,孟冬之月,集于京师,麻衣如雪,纷然满于九衢。” 每年冬季开科之时,举子们便齐聚京城,一时“麻衣如雪”。 明 仇英《观榜图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里的麻衣如雪,便是指那些穿着麻衣的考生。他们多出身贫寒门第,在寒冷萧瑟的冬天,起早贪黑,往衣袍外面罩上一件麻衣,便马不停蹄地赴京赶考。在唐朝,麻衣被视作应试举子的标志,从他们被州府举荐的那一刻起,便与麻衣“形影不离”。 有一位名叫宋济的进士,天天穿着麻衣,却屡次落第。别人就讥讽 他: “白袍何纷纷?”宋济斗志昂扬地回应道:“为朱袍紫袍纷纷耳! ” (我穿着麻衣,苦读诗书,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穿上有品阶、有颜色的官服。) 明 唐寅 《十才子图 (传) 》(局部) 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 麻衣色偏黄白,在唐朝服色品阶中属最低,人们称这些举子为“白衣公卿”“一品白衫”,一旦他们高中,便能立即脱去麻衣,穿上高级的官服。如若他们屡考不中,人们便会蔑称他们是“老麻衣”,名妓王苏苏曾嘲笑李 标为 “羸童瘦马老麻衣”。 北宋 李成 《寒林骑驴图 (传)》(局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在古代,麻衣不仅是寻常冬衣,更是万千考生们内心希望的一种寄托。那些及第进士穿过的麻衣,被其他落第者或待考者视为吉祥物。说不定,在无数个寒夜,他们曾对着一件麻衣庄重地跪拜祈祷:求求,快让我通过考试吧…… 贵族格调·斗篷 冬至雪落,大观园内的众姐妹们也“争奇斗艳”起来。 “只见宝琴来了,披着一领斗篷,金翠辉煌。”“探春围着大红猩猩毡斗篷,戴着观音兜”,又“远远见贾母围了大斗篷,戴着灰鼠暖兜,坐着小竹轿……拥轿而来。”宝玉也不甘示弱,“见外面下雪,便要人去取斗篷”,一条大红猩毡披在身上,衬着雪景,美不可言。 清 孙温绘《红楼梦》 在清朝,斗篷是富贵人家的御寒首选。其实早在晋朝,就有了斗篷的雏形——“鹤氅”。它是由鹤羽制成的较为宽松的对襟外衣,腰处有一根束带。明朝,斗篷又称“月衣”,《长物志》中将其描述 为 “铺地如月,披之则如鹤氅。” 到了清代,斗篷大规模流行起来。它穿戴后的廓形像一个倒扣古钟,所以又称其为 “一口钟,一裹圆” 。无论男女老少,在冬天出门皆喜披着斗篷。这些斗篷的形制各异,有的镶金绣花,有的内衬皮毛,颜色不胜枚举。 清 华嵒《天山积雪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如《红楼幻梦》中提及的 , “翠兰泥斗篷”“着绿泥斗篷”“玫瑰紫哈喇斗篷” ,清 人邹韬《海上尘天影》中着墨描写的 “鹅黄绉纱粉红边小狐皮斗篷”“秋香色地、桂杏连玄湖当大斗篷” ,以及《花月痕》中的 “采秋披件大红哆罗呢的斗篷” 。斗篷的材质,从羽纱、哆罗到珍贵的动物皮草, 无奇不有。 清 冷枚《探梅图》 旅顺博物馆藏 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披上斗篷,搭配上一顶风帽,打一把青绸油伞 ,缓步走在白雪覆盖的小道上,便是冬日里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不过,也得有钱才行! 参考文献 苑媛《清代斗篷探微》 杨吉元《蓑衣·斗笠》 马未都《蓑衣》 李丹婕《“麻衣”与晚唐进士文化》 王曦、梁惠娥《我国古代纸衣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