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猫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你的孩子,比你当孩子的时候更快乐吗?

2022-01-08| 发布者: 夜猫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要说2021年有关部门在家庭教育方面最隆重的一项KPI,非《家庭教育促进法》莫属。它的横空出世,不但意味着中...

要说2021年有关部门在家庭教育方面最隆重的一项KPI,非《家庭教育促进法》莫属。它的横空出世,不但意味着中国家长从此走进“依法带娃”的新时代,还给很多肉眼可见不称职的爸妈敲响了警钟。

事实上,很多国家的父母早就开始了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比如日本父母有《基础教育法》,新加坡有《共同价值观教育》,德国的《民法典》,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法国的《教育指导法》,英国的《把学校办得更好》白皮书......都是用法律在明确规定父母该干啥、不该干啥。

对于这项法规的出台,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各位父母面临的挑战:

1、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知之甚少

2、只能依赖自己的本能或是童年的经历去教育孩子

3、对一些家长而言,自己儿时的经历本身就是消极的,甚至充满了暴力

这三大挑战不难总结成一句话:别再把“我们小时候”的定律套用在你家孩子身上。

这届家长口中的“我们小时候”一般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那个时代往往是很多人嘴里的美好年代——因为“没有内卷”。

这种脑回路是不是太熟悉了?

据说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三种典型的心理认知:

在我的时代以前出现的事物,都是风华绝代;

在我的时代开始出现的事物,都是名门正派;

在我的时代以后出现的事物,都是旁门左道。

可是,家长们脑子里那些无忧无虑想干嘛就干嘛的日子,恐怕是自动加了一百多层滤镜的回忆,因为对年轻的热爱,于是脑子里只留下那些抽象的美好。可你只需要回忆得具体些,就可以想起自己小学升了初中后到底什么样——但凡需要对自己负点儿责,就不可能无忧无虑想干嘛就干嘛。

这个话题让我想起在某个“人均资产千万”的社交投资网站上,创始人最近发了这样一个帖子——《你觉得,你的孩子比你做孩子的时候快乐吗?》

在一个投资类的平台上探讨教育问题,乍一看有些奇怪,可是单从发帖两小时收到800多条评论,你就会发现平台的用户画像确实以中年爸妈(特别是爸爸)为主体。

我在评论区摘取10条有代表性的回答给大家看看。

@ldpldp:

孩子快不快乐不知道,但跟我小时候相比,我的小孩的学习、劳动能力、自主性,所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比我(跟她同龄阶段)差得太远,而生活却比我小时候好的太多。感觉她自己配不上现在所过的生活,经常忧心一旦没了我的支持,她以后咋办。。。

@晋级中的小散:

我小的时候光着脚丫漫山遍野跑,走几个小时的泥泞路去外婆家,这样的回忆我经常和别人提起。我的小孩没有这方面的经历了,手机反而成为闲暇的休闲项目,这样不好,以后尽量多带小孩体验山山水水。

@巴蒂2008:

显然没有啊。我小时候追拖拉机、扎蛤蟆、掏鸟、放炮竹、夏天大河里洗澡、冬天窗跟地下晒太阳、摔方宝、偷西瓜、养兔子。。。。现在的孩子天天学习还没我考得好。。。

@剩女投资笔记:

为什么提出这个命题?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现在活着,不健康,不快乐,没有意义。在我看来,这正是当下中国人生存中最大的问题,也是中国年轻人,包括在座的各位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更是当下的中国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最大的问题。只要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我们就会感受到当下中国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不仅是穷人,而且包括富人,不仅是老年人,而且包括年轻人,甚至小孩子,都在埋怨:活得太累,活得没意思。

@我想看底牌:

我认为没有我小时候快乐。

1、我小时候大人没时间管我,我可以玩很多我想玩的东西,而没有人告诉我危险、不卫生、low等等;

2、小时候没有人要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等项目,可能我也感兴趣,但是学的时候我不认为会快乐;

3、接触自然的时间很多,爬山下河等等,现在小孩基本不可能;

4、大家的娱乐项目都差不多,不存在或很少存在你有PS5而我没有这种情况;

5、经常会有惊喜,比如过节吃个蛋糕,偶尔能搞瓶汽水

@油瓶倒了wo我不扶:

没有。我小时候,中国都穷,父亲出差管不到我,母亲不在乎我读书,整天出去玩。自由自在,后来顿悟,热爱学习,上了名校,移了民。我儿子不幸出生我这样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家庭,还是被稍微push了,尽管物质条件和我小时候比就是美国和北韩的差别,但是可能不如我快乐,因为我退休早有时间“培养”他吧

@特立独行W-Y:

明显没有。

1,我们小时候兄弟姐妹多,玩伴就多,一起玩泥巴都会觉得快乐。现在,虽然各种玩具比较多,但一起玩的人少了,其实小孩真正需要的是有人一起玩玩具,而不是玩具。

2,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大人过早的给小孩灌输了一些功利上的东西,各种排名给小孩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3,由于现在大部分家庭的小孩少,就会非常重视,家长对自己小孩的期望越来越高,控制欲越来越强,磨灭了小孩子的天性,小孩子自然不会快乐。

@北京连长:

我感觉没有过去孩子快乐,虽然物质更加丰富。过去因为大家经济条件都不好,那个时候的人更讲人情,亲情,友情。那时候住在单位大院,放学了孩子们就一起抓知了,玩过家家,往公厕扔石头……偶尔也会打架。现在的孩子物质过于丰富,什么东西都能轻易得到,反而没有那么快乐。

萧伯纳说:人生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它得到了满足。因此我们小时候虽然条件不佳,但也总在从一种临界状态中得到快乐。

@苏百川:

显然没有我小时候快乐。

我小时候的生活虽然苦,物质也很缺乏,但那时候的生活很自由,上山打鸟下河摸鱼,桑树上的桑果可以随便吃、地里的花生甘蔗可以偷吃,冬天可以在田埂里挖冬眠的青蛙回去爆炒,样样都是乐趣。我儿子呢?天天都一大堆功课,每天的乐趣不过是做完作业后到小区里骑下自行车,周末去公园逛逛,假期没疫情的时候去旅游一下,还有一堆玩具,完全没法跟我小时候比。

最重要的是,我小时候读书成绩好,三年级时班主任就跟我老爸说我是个读书的料,上镇的重点初中,接着考上了全县唯一有机会考上大学的重点高中,最后考上大学,是我们那里方圆几里地解放以来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一路都是带着强烈的成就感长大的,估计我儿子很难有这种快乐。

@frank833:

没有我们儿时快乐,虽然现在物质不缺,主要还是人与人之间少了一份真诚,让整个社会复杂。

我花了一个多小时将这800多条评论读完,脑子里最后浮现出一个成语:敝帚自珍。只是分不清这到底是时代滤镜佩戴者的敝帚自珍,还是真相本来就是如此。

不知道大家看完这些“投资达人”的跟帖有什么感受。我们无意评判他人对于“快乐”的标准和价值体系,只是发现了一种有趣的联结:教育和投资确实有融会贯通之处。

首先,它们都需要消除妄念。妄念是一个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完成的愿望。援引某位投资界女强人的话:教育和投资,往往是生活中妄念最大的两个板块。比如失败的投资是一个人总想着低风险、高收益、不用学习;而失败的教育是一个人自己对时代有习得性无助,反而不停的指望孩子优秀,期冀孩子完成自己的欲望。

其次,教育和投资都是需要长期主义的事情,正如巴菲特的那句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坚持长期做正确的事情,效果到后来是立竿见影的。

最后,无论教育还是投资,你都需要跟这个社会的脉搏共振,保持同步更新。这可能是我们最需要强调的一点——

我们对于童年的“快乐”追溯,来自于那时候我们还年轻,一切都有无限可能,是努力和回报最成正比的黄金时期,而不是“没有内卷”,或者“没怎么学习”。

回到文章开头那个话题,人类本能的怀旧情绪是时代滤镜被泛滥应用的主要原因。怀旧本身就是一种对过去某一时刻、某一样东西所产生的愉悦感的渴望。这种渴望会让曾经发生的那些美好自带印象分加成。同时,因为“曾经的时代更好”的心理暗示,怀旧可以被有效用于抵消我们面临时间失控、时代变迁时的心理落差。

也许你也曾试着摘下自己的时代滤镜,心怀“空杯精神”,想要抛弃成见,用心感知新生事物……但是,这种反人性的操作从来都不容易。

人终归是要成长,一个标准只能管一个阶段,成年人若还按照幼儿园小学的标准要求自己,那就只好当巨婴——时间让你长了年岁,却没让你成为合格的大人。

适当地摘掉时代滤镜,积极参与到时代中去,保持终身学习的意识,也唯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见识、思维和格局传递给下一代人。毕竟,你成长到哪里,哪里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家长会了么,网易旗下反焦虑反套路反鸡汤的亲子教育号】


豫西生活网 http://zsdarong.cn/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夜猫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夜猫网 X1.0

© 2015-2020 夜猫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